81岁的宋培伦,40多年没去医院看过病:我身体有自愈能力
花了20多年的时间,宋培伦打造了心中的夜郎王国。每天,都有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而来。
来访目的最多的,是想来看望如今已81岁的谷主宋培伦。这与其他景区都不一样,八旬高龄宋培伦成了夜郎谷最大的一张名片。
时常有不知情的游客议论:「咦?,修建了这么多年,如今这位谷主还在世吗」、「听说,打造夜郎谷这个地方的老人,已经不在世了!」
事后,询问景区工作人员后得知,这位谷主老人不仅身体硬朗,并且还在从事更多自己热爱的艺术工作,顿时心生敬佩。
个别较真的游客,还算了一笔账:「20多年,只为专注做一件事。而一个人,能有多少个20年,这不是任何人都耗得起的。」
闲不下来
如今,宋培伦并没有因为自己81岁,早早退居幕后,过上安享晚年的生活。
相反的是,不断修缮夜郎谷、在安顺打造藤甲兵主题公园、寻访古村落遗址以及近期拍摄电影等等,依然是这位八旬老人正在做的事情。
如此的工作量,或许比一些年轻人的生活还要忙碌。然而,宋培伦却乐此不疲。
近期在温州考察的宋培伦
「我只负责管账目,其他一概不管。」妻子吴萍笑称,夜郎谷的大部分事情,都是由老伴宋培伦在操办,自己只是负责一小部分。
其他大大小小的琐事,例如园区工人的管理、景区新增设的摊位、景区修缮等,均由他一手操办。
吴萍说,大家信得过他,默认他,而这些他也是最清楚的,好在他的身体还算吃得消,自己也由他去了。
而25年来,宋培伦也一直生活在夜郎谷。从当初的一片荒芜到如今的夜郎城堡,一点一滴,他都看在眼里。
在家时,宋培伦会煮一碗面条当做早餐。吃完喂喂猫,喝喝茶,看看新闻频道,早已成为他的日常。
宋培伦(右)刚回到夜郎谷,立马投入工作状态
时不时也去景区逛逛,顺便看看工人的修建进度。景区台阶、沟坎比较多,走起路来,宋培伦却十分利索。不少游客撞见,要求与其合影,还当面惊叹:「这哪像80多岁的人呐,精气神太好了!」
每次,宋培伦都是笑笑,亲切与对方握完手后,就离开了。
自愈能力
一直以来,宋培伦带给大家的印象,大都与纪录片拍摄的一样:长相清瘦、身材纤细、长发垂落,有些羸弱,也有些削小。
据宋培伦透露,时常会有好友和一些不相识的人,捎来他们的关切,询问自己的身体状况。
「每次,我都会答复他们自己身体无恙,让他们不要担心。」宋培伦说,成年以来,自己就没再去过医院。平时小病小痛,自然而然它就好了。
这其中,宋培伦还分享了一段趣事:当时有两个女子,自我介绍是某医院的一个科室的,对方说,「宋老师,到时候您来我们医院嘛,我们帮您看一下。」宋培伦连忙谢绝,并告诉她们自己已经几十年没有去过医院了。
后面陆陆续续,也有很多人推荐宋培伦去看专家号,他只说他不去,一个劲的答复对方:自己身体,自己明白得很。
「我讲这些的目的是要乐观和自信,有一颗平常心,知足常乐。讲起来或许还有些得罪人,但事实如此。」
宋培伦说,自己从小便是瘦弱多病之人,个人体重不足40公斤,但如今已81岁,不仅没有拖全国男人平均年岁的后腿,也在无形中为人类贡献了不少医疗资源。
「作为公众人物,其他牛不敢乱吹,但是我敢吹自己身体有自愈能力。」宋培伦笑说。
而翻看宋培伦的朋友圈,不难发现,他不时会转发一些有关养老和长寿的文章,并附上一些自己的观点。
在宋培伦看来,有很多可以保持健康的方法,良好积极的心态应该是首位的。
宋培伦将最初的艺术梦,如今圆在了夜郎谷,中途也遭受了许多的坎坷和波折。
例如:凑钱租地、债台高筑、景区规模如何建设、外界质疑后台硬等等,这其中任何一个方面,稍不留神,都足以成为击垮宋培伦的理由。
但一路走来,对于周围发出的各种声音,宋培伦从不去多想什么。「面对外界太多的质疑和争议,如果想不开,身心太受累了。」宋培伦说。
夜郎谷下雨景色
足够能忍
而对于宋培伦多年未去医院,宋宇作为宋培伦唯一的女儿,显然有更多的发言权。
「不去医院,不代表没有生过病。」宋宇说,从小父亲一直是体弱多病,身体并不是很好。但也不知道为什么,差不多中年开始,身体反而一天比一天好。平时很少生病,偶尔感冒不用吃药也就好了。
这么多年,在宋宇的印象中,父亲生病比较严重的一次是身患带状疱疹,这属于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,痛起来特别要命。
当时全家人都要求父亲去医院看看,但无论大家怎么劝说,宋培伦却「无动于衷」。
「没办法,拗不过他。好在最后,彻底好了。」宋宇说,从那以后,就没见父亲生过其他大病,基本都是些小病小痛。
如果实在要说「神奇之处」,不过是父亲足够能忍罢了。忍着忍着,「毛病」也就真的少了很多。
长期以来,父亲唯一不好的身体状况,是肠胃问题。因此,在饮食方面,父亲大都以清淡为主,肉制品很少吃。
在宋宇眼中,父亲年级一天比一天大,身体机能在很多方面肯定与之前无法比较,这些是不可避免的。但除此之外,她也很庆幸,如今81岁的父亲,身体依然不错。
宋培伦和外孙女童童
平时,父亲都反复在家人耳边念叨,他自己的身体,他自己最清楚。潜移默化中,宋宇也接受了父亲这样的「洗脑」过程。
「很多病其实是心里病,是人活生生想出来的。」宋宇说,生了病,肯定得去看。但明明身体无恙,因此也不想父亲去医院「瞎折腾,活受罪」。
当然,宋宇觉得,这还得根据个人体质来,只能说父亲的身体,适合这样的方式。况且,对于很多事,父亲一直看得开,也从不记挂心上。
除了亲近的家人,连在园区干活多年的工人也深以为然。工人汪师傅,今年60多岁,随同宋培伦干了10多年之久。在他的印象中,很少看见宋培伦因为生病,耽误对景区的打理。
汪师傅说,早些年,园区生活条件艰苦,交通也不发达。宋培伦每天频繁往返花溪城区与夜郎谷之间,10多公里的路,就靠双腿来回徒步走,也不见他抱怨。
但他呆的时间最长的还是夜郎谷,这不仅需要花费很多精力用在园区建设上,还得沿着景区爬上爬下来回巡视,也消耗了很多体力。
「长此以往,身体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。」汪师傅说。
景如其人
如今,夜郎谷已走过了25个年头。但依然有许多游客充满疑惑,为什么夜郎谷景区给人感觉会如此的佛系和随性?这和其他景区完全不一样。
其实,这与宋培伦自身的为人处事不无关系。
「取材来自大自然,最后还是得回归大自然。」宋培伦说,夜郎谷里面的风景大都以雕塑、石像为主。从修建至今,他一直主张,作品永远只打造一半,而另一半则留给历史再建。
宋培伦不想将夜郎谷的一石一木「标签化」,他认为每个人来参观,会有自己独到的解读和想象。
无论是艺术家、摄影师、还是普通人,参观了自己的作品后,萌生什么样的想法,都来源于他们本身,这本就是另一种难得的财富。
而除了「不拘一格」的艺术作品,生活在夜郎谷的各种非遗手艺人,也将宋培伦人格中「佛系」的一面显露了出来。
夜郎谷一角的手工作坊
景区内大大小小固定或少数的流动摊位,从吹糖人、捏面人、肖像剪影,以及傩戏、泥塑、蜡染体验坊等,基本都与民间非遗文化息息相关。
「一直以来,我都很支持民间手艺。他们来夜郎谷传播非遗文化,出发点很好,我自然不收摊位费。」
宋培伦说,不用看重太多东西,做人做事极简一些好。
如今,各地的游客来夜郎谷看他这个夜郎鬼佬,因此他本身也成了一道风景。
「只要游客开心,自己也愿意做这样一道风景。」宋培伦说。